应试从来就不高尚,何必以高尚待之!无论用什么路数,少花时间精力拿高分,这个刚性需求是人性使然,更是巨大学习压力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不建议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来抡棍子、揪辫子;毕竟,生命诚可贵、青春不可逆啊!这个悖论问题十分棘手,事实上,这确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解。至少,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沉淀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系统:一,用母题逻辑缩小范围;二,用模型化思维提升效率;三,有预谋地作秀实现高级。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高考作文都是三大母题的变体
对“母题逻辑”之“道”的解码是其他一切夺巧之“术”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理解高考作文的母题逻辑,还得先对考试、人文学科考试等相关问题做一点必要的探讨。我们这里所谈论的考试,指的是狭义的与学历相关的升学考试,它是一种以文化知识为载体的人才甄选机制,扮演着人才分层与分流的社会职能,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导向性和客观性的水乳不分。一般地,我们将人类文明沉淀的所有知识大致分为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三类,以前两类为主要学习内容。不过,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绝对客观、只有难易不同,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直接关乎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引导与培塑,更重要的是论格局立场、讲大是大非。
讲是非就得有标准。如果对各人文学科的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论述题)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反思,我们会不难发现,其试题命制,一直都遵循着三大根本性的是非标尺,我将之总结为“三个过”,即“事实上过”、“道理上过”和“政治上过”;其中,“事实上过”主要指在材料和史实上有依据,“道理上过”的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上过”的重点在于特殊语境下的政治正确。至于具体的题型题目,三者会各有侧重,也可能相互叠加,以达到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考察。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人文学科的考试中,最能充分考察学生思想水平与综合素养的题目是高考作文。这让它在分值占比上成为高考语文的大头。同时,也意味着:一,它是承载国家意志导向的主阵地;二,它以表达一种观点让人跟你一样“看”或表达一种主张让人跟你一起“干”的议论文为文体主流。也就是说,它既要政治上的当仁不让,又要哲学上的理所当然。政治上的“当仁不让”是高考作文的逻辑起点,并在实际层面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导向要求。某种程度上,历史、政治、高考作文都可以统一为“意识形态学”,所不同者在呈现方式,高考作文的特点在于要给这些意识形态上的要求加以“文”的润饰,这里的“文”既包括各种文学修辞的运用,也包括各种说理艺术的加持,还包括各种人文精神的涵养。当然,这是对高考作文在形式上的略作引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作文最最重要的精神内核,高考作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形外化。这意味着,如果吃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缩小高考作文的备考范围,让广大青年朋友背上几篇“原型”文章,再适当发挥语言的灵气与一鱼多吃、移花接木等手段技巧,拿一个稳定的高分则是完全可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分为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包含四个主题,这些主题就是高考作文的母题,它们分别为:一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我们对各大母题逐一辨析,不难发现,并非每个母题都适合用来进行高考作文的命题,比如:“富强”就更适合我们在贫穷时来考;“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更适合放在政治学科考;“友善”放在在小学、初中考匹配度更高;“敬业”于中学生而言表现空间有限;“和谐”是曾经一个时期的全社会主旋律词,已经充分考过了;“诚信”当然可以再考,但要超过 2001 年高考作文的效果实非易事,而且本身也可以归入“文明”的范畴。如此,剩下“爱国”和“文明”两大永不过时的母题。在这两大母题的视域内表达担当与见地是新时代青年最最重要的必答题与必修课。
青年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复合,一生的活动都在处理两大关系:一是对内与自己的关系,二是对外与世界(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关系。显然,“爱国”和“文明”几乎囊括了青年必须处理的外部关系的各种主要可能;但青年在“人生”这一重要母题完成蝶变,同样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如此,爱国、文明、人生,就成了高考作文最重要也最稳定的三大母题。事实上,我们翻开历年的高考作文题,就会惊奇的发现,所有的题目,都是这三大母题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题。当然,这些母题都是相对抽象且笼统的,关于其内涵与外延,我们在相应的辑首导言中会再做更进一步的分梳。
用模型化思维提升写作效率
母题思维本质上是模型思维,只不过,它关注的是主题的方向与方位,属于写作宏观,其积极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二是减少了备考的积累负担,三是有利于瞬间实现思想格局的拔高升华。但仅凭这点不足以支撑“又快又好”之“快”。要想文章写得快,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最靠谱的方法还是“套公式”,亦即根据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该扮演的功能来写每一句话。这里,引录我曾编制的一个基础模型:
这样一来,我们的写作就会因为有公式可循而变得思路清晰;而且,可以让一篇文章之内段与段之间、一段之内句与句之间都有起承转合,写出一种用思想跳舞的感觉。这里要做两点说明:一,这是个常规议论文的模型,适用于所有就事论事的议论文题目的写作,但不能机械地运用,比如,这里的分论点数量是三个,但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三个不如两个谈得更深入;这里每个分论点的论据数量是三个,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搞一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题目有一定的“情境”要求时,则还需要在这个基础模型的前后“戴帽穿鞋”,以满足情境性写作对考生的“情商”期待。二,“用思想跳舞的感觉”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追求的是“用思想跳舞的美感”。如何实现从“感觉”上升到“美感”?分“两步走”:一是让每句话都有价值,其方法是“用问题链引领答案链”写作,也就是我们写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脑海中的一个问题,如此,我们的写作就有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我们所提炼的问题的水准。从这意义上说,高考议论文写作的一个根本能力是“提问”的能力。当我们的文章是脑海中一连串问题链对应在纸上的答案链的时候,“用思想跳舞的美感”就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刻意经营扑鼻而来的高级感。这里的“刻意”重点不在出发点的“刻意”与“功利”,虽然这在应试语境中是无可厚非的正义,而是在于具体操作上的“故意”,就是要在阅卷者最在意、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有预谋地作秀。
有预谋地作秀实现瞬间升格
高考作文的高级也是有标准的。这套标准就是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有一套严密的体系,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类,项目众多,指标繁杂,阅卷者没意愿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拿着所有的尺子一一量过再给出分数,正如在世俗审美上有个“一白遮千丑”之说,阅卷者也倾向于以“发展等级”中的四个特色维度(丰富、深刻、创新、有文采)来下手,只要感受到一个扑鼻而来的突出特色,就会产生情不自禁给高分的冲动。这样的心理逻辑决定了,我们要重点在“发展等级”上下功夫。
通道必简,首先要做减法。发展等级看起来是四个维度,但是我们细品会发现,其实就“丰富”和“深刻”两个维度,因为做到了“丰富”,大概率就会“有文采”,做到了“深刻”大概率就会有“创新”。
有的放矢,关键是明确内涵、方法与方位。所谓“丰富”,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数量上的丰富,最简单的方法藏在“古今中外”四个字中,也就是无论遇到什么话题,先从时间(古今)和空间(中外)两个维度捋一捋,聚合相关素材。二是种类上的丰富,这里面也有两个细分维度,一个是论证方法上的丰富,这个好理解,同质化的论证方法少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多,这样更有利于用语言的张力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另一个是跨学科领域上的丰富,举个例子,本来文章讨论的是教育学的问题,我们却试着借助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甚至艺术学等领域的学术工具来阐发,就可以利用学术的公信力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以及更加高级的阅读快感,我戏谑地称之为“跨界打劫”。丰富的方位在各分论点段落的论据群部分。
所谓“深刻”,也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高度,这需要借助政治素养、特别是最主流的期待来把握文章的最终归宿。二是深度,总体上其依托的是“学理思辨”,但往细处究,这里面也主要有两方面的实用技巧:一个是在形式上要借助“逻辑上的拐弯”来提升格调,也就是尽量用复句而非单句来表达分论点,使之产生“因 + 果”等逻辑效果以彰显观点的真理性;另一个则是在思想上借助“正义性维度”来造“势”,高考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正义性维度有“政治正确”、“公共利益”等方面,当我们的立论与这些正义性维度结盟的时候,谁要来反驳,谁就是要与广大持此正义之剑的人们为敌,其后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结构化透视和智能化系统,为我们指明了需要着力“预谋”与“作秀”方位,距离彻底实现“又快又好”已经成功大半,接下来的写作,就是“背”一些含金量高的写作素材填充进这个架构的过程。
背什么更利于高(满)分速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写作素材,市面上的相关书籍汗牛充栋,但是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其所有地背,理由有三:一是根本背不过来,二是绝大多数都不值得背,三是背了不会用也是枉然。也就是说,正确的素材积累之道在于:一是“精背”,二是“活用”。
“精背”背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吃潮汕牛肉的方法,将文章的每个构成部位按功能属性分类,再用超满分的格局眼光遴选一些经典的语料来背,大致说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十类:一,可以一鱼多吃的模版文;二,站位高远、铿锵别致的标题句;三,出手不凡的开头段;四,高级新颖的论点句;五,承转自然、引人入胜的筋骨句;六,有时空穿透力、跨学科张力、人物典型性的排比式论据群;七,有力有味的结尾段;八,关乎根本性是非标准的哲学原理与政治要求;九,古今中外经得起深度推敲的名人名言;十,各学科的理论概念与专业术语。如果在阅读本书“下水示例”的过程中,发现某些表述在我写的其他下水作文中也曾见过或者相似度极高,请不要惊诧,这就可视作“背”的效用。
“活用”如何“活”?需要主要建设三个意识:一是在“母题回归”意识,无论遇上什么题目,都尽快在三大母题中找到相应的归宿;二是“一鱼多吃”意识,读到任何好文好句都试着自己出一个或多个作文题放进去,也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更乐意称之为“见‘异’思迁”;三是“移花接木”意识,写任何作文题都相当于老中医给病人抓药,要分别从标题、开头、论点、论据、结尾等药盒中取一味药出来配伍,我们之所以主张背素材要分门别类,是因为只要功能属性相同,不同牌子的药往往可以是通用的,这为移花接木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议论文写作只是人生的阶段性需要,但这个议论文写作学习中沉淀的技能与智慧,却可以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派上用场,我们在“背”的过程中,务必要有“创”的自觉,一开始可以是针对应试的实惠性的“套创”,然后则要考虑进阶到为人生乃至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艺术性的“原创”了。
本文节选自张博著《好作文是背出来的》。
《好作文是背出来的》
张博著
张博
教育作家,融明语文创导者。1987年生,四川平昌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结业。曾在学校、公益组织、新闻媒体、政府机关从事文字相关工作,现专业从事全语境写作研究,著有《作文的解放:高考作文的全息透视与实践导引》(2021)、《作文的顿悟:中考作文的灵气邂逅与应试“预谋”》(2022)、《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议论文写作的问题洞察与升格打磨》(2023)、《好作文是背出来的:高考议论文的母题逻辑与高分速成》(2024)等,另有多部写作学、教育学专著将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