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哈工大(深圳)成果转化系列活动之新材料+AI专场成功举办。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简称哈工大(深圳))积极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深圳的产业环境,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并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成果转化推广活动。本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由哈工大(深圳)主办,深圳哈深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精心承办,并得到了中国建设银行深圳科创支行的大力支持。
本次活动日程为“上午路演、下午研讨”。上午路演活动中,哈深资产公司邀请了立谱智造、哈深智新、鹏城半导体、Chat2d、至策科技、源利电子、索理德等七个科创团队参加。下午学术与产业动态闭门研讨会上,哈深资产公司又邀请到了哈工大(深圳)原材料学院执行院长李明雨、材料学院副院长施荣沛、深圳哈深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轩、深圳市哈深智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维巍等业界精英参加,共同推动学术与产业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在开幕致辞中,哈深资产公司董事长王轩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并衷心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哈工大(深圳)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认可。
王轩董事长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知名工科高等学府,其在哈尔滨、威海、深圳的三大校区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深圳校区建校20余年来,始终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深刻认识到其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目前,深圳校区已成功孵化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如在港交所上市的速腾聚创、享誉全球的大疆科技、在深交所上市的矽电半导体等,充分展现了校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卓越成效。
王轩董事长表示,深圳校区将继续依托坚实的科研基础,深度融合深圳市的产业政策与金融资源,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进一步支持在校师生创新创业,并借助深圳市的产业支持政策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促进政产学研资的有机融合。哈工大(深圳)致力于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为深圳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哈工大动力”,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路演
在上午的专场路演环节,来自智能制造、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七个科创团队依次进行了精彩的项目展示。各团队围绕自身的技术优势、应用场景及市场前景展开详细阐述,精彩的展示引发了在场投资机构代表的热烈讨论与深度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充分展现了项目的潜力与价值。
(一)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谭程明
乐谱兰斯总经理谭程明
立谱智造,聚焦AI驱动非标零部件制造,公司基于开源大模型打造行业专有模型,结合制造场景推出AI助手,帮助客户设计产品外观和结构、评估可制造性、核算成本,帮助工厂报价、排产、排工艺等。结合数字化系统和云工厂,提供从设计、报价、接单到加工交付的一站式多品种零部件柔性生产智能解决方案。公司以“用科技让制造更敏捷”为使命,致力于AI驱动产品制造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产品从0到1到N“更快、更好、更省”。
公司联合创始人漆舒汉教授是哈工大(深圳)计算机学院博导,鹏城实验室双聘研究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YOCSEF(深圳)候任主席, CCF-多媒体专委会执行委员。个人主持科研经费超过800万元,当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2项,中央军委重点项目3项。
(二)深圳哈深智新科技有限公司——王 一
哈深智新董事长王一
哈深智新依托哈工大(深圳)陈波教授团队空天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方向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设立,主要从事空天大数据方向的产业化。通过整合卫星、无人机遥感等多种数据源,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空天大数据智能处理平台,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空天数据产品服务。
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波教授是哈工大(深圳)空天科技学院副院长、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任广东省普通高校航天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个人主持并完成了973计划课题、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73计划课题等2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部分成果已转化应用并发展成为5项国家级标准、3项团体标准,服务于自然资源、北斗、高分等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兼任国家级某数据科学与技术主题组专家、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技委TC544委员等。
(三)鹏城半导体技术(深圳)有限公司——陈 欣
鹏城半导体融资经理陈欣
鹏城半导体由哈工大(深圳)联合拥有20余年半导体装备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团队共同创立。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标杆企业,公司依托哈工大(深圳)的先进研发平台与检测技术资源,聚焦微纳技术与高端精密制造领域,构建了覆盖半导体材料、工艺及装备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公司核心技术涵盖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设备研发,自主开发了磁控溅射镀膜机、分子束外延(MBE)设备等核心产品,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实现突破。
公司联合创始人吴向方是哈工大(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参与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参与建设国家机器人示范工程基地和国家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第二代半导体和第三代半导体的衬底材料和外延片的工艺研究和配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制造,是多个行业协会的委员专家。
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赵维巍是哈工大(深圳)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深圳“孔雀团队”项目带头人。
(四)Chat2d:AI对话协作工具的创新与机遇——Said Elhadi
Chat2d创始人、哈工大(深圳)在读硕士Said Elhadi
Chat2d项目致力于提供一个结构化的AI协作空间,为职场用户和组织打造真正可用、可信、可持续成长的AI助手。Chat2d采用可视化画布交互方式,用户可通过拖拽、连线等操作直观地组织对话内容,打破传统文本输入的局限,提升交互体验;支持多人实时协作,不同用户可在同一画布上同时操作,实时看到彼此的修改和反馈,打破空间限制,促进团队协作;针对大语言模型在长对话中上下文易丢失的问题,Chat2d通过智能算法持续跟踪对话脉络,精准关联前后信息,确保对话连贯性。在跨部门项目沟通中,即使对话中断,再次开启时也能迅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避免重复解释,提高沟通效率。
Chat2D 的创始人Said Elhadi是哈工大(深圳)计算机科学专业在读硕士,专注于物联网与无线传感方向,擅长大模型系统架构与AI算法落地;联合创始人曾钒是泰莱大学(QS 251)人工智能专业在读硕士,连续创业者,曾任腾讯项目经理,曾斩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届大学生社会创新项目大赛等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2020年在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寻访2019-2020年“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中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
(五)深圳至策科技有限公司——邢 超
至策科技总经理邢超
至策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决策智能技术革新的前沿科技企业,以“具身智能与博弈决策双引擎”为核心,打造人机协同新生态。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白泽”博弈决策平台与“九头鸟”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从感知到行动的闭环智能系统,覆盖军事推演、物流调度、手语翻译、电影票务优化等多元化场景。至策科技以技术领先性与场景落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持续引领智能决策技术革新,致力于成为全球AI决策领域的标杆企业。
团队汇聚顶尖AI科学家与行业专家,在具身智能、博弈决策、多模态交互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至策与哈工大(深圳)成立联合实验室,强化产学研转化能力,技术成果获军委科技委对抗赛冠军、全国青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公司创始人吴宇琳博士是深圳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哈工大(深圳)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哈工大(深圳)+平安科技粤港澳智慧金融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主任助理,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六)深圳市源利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武 建
源利电子总经理武建
源利电子是一家专注于银纳米线及其复合材料生产与应用的高科技型企业。银纳米线材料是一种集高导电、高导热、高强度、耐弯折、耐氧化等诸多优异性能于一身的新型高端电子工业用材,在透明导电膜、透明磁屏蔽、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柔性电子器件、导电胶、传感器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但其高昂的价格(市面售价多高于1000元/克)严重限制其更大规模的应用。本公司创业团队基于深厚的研究积累,突破了银纳米线低成本制备的技术瓶颈,目前已实现将银纳米线的制备成本降低1-2个数量级,且初步实现了月产能近10公斤,正在抓紧更大规模的产能建设。
公司联合创始人邱业君教授是哈工大(深圳)博导,材料学院副院长,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个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技术攻关、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20余项,经费逾千万元。
(七)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魏游日
索理德总经理助理魏游日
索理德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聚焦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与产业化应用。主营产品包括硅基负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两大核心板块,全面覆盖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在硅基负极材料方向,公司产品囊括了硅氧、硅碳全系列硅基负极业务,并已经实现批量出货,硅碳负极利用行业首创技术解决了硅材料膨胀大、稳定性差的应用难题,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固态电解质产品则涵盖氧化物、硫化物等多条技术路线,具备高离子导电率、宽电化学窗口及卓越热稳定性,同头部电芯企业展开合作,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提供可靠支撑。
公司创始人慈立杰教授是哈工大(深圳)材料学院博导,在碳材料等领域有20多年的研发经历,在国际高端学术期刊发表了30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33000,h因子80。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有很大的突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了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材料研究领域的著名期刊上。
二、学术与产业动态闭门研讨会
下午的闭门研讨会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新材料的发展机遇。与会嘉宾围绕新材料研发趋势、产业化路径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从技术突破、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进行思想碰撞,为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和有益思路。
(一)纳米技术在电子封装互连中的应用——李明雨
哈工大(深圳)原材料学院执行院长、哈工大印刷电子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明雨
李明雨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高密度芯片测试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基于金属气凝胶材料的柔性探针模组研发成果。针对国产悬臂式探针信号完整性差(<100MHz)、进口垂直式探针卡成本高(1.2-2.5元/针)等难题,团队通过创新的三维多孔气凝胶结构设计,实现0.25mm探针节距、50mΩ超低电阻及5A/mm²电流耐受能力,测试寿命超15万次,综合性能较传统探针提升3倍以上。该技术成功规避了国外纳米颗粒烧结专利,构建了包含10项发明专利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将单针成本大幅降低至0.1-0.5元。
经严格验证,模组在-30℃至150℃温域保持稳定接触,关键参数达国际先进水平。团队已建成年产200万针中试产线,为国产高端探针卡的产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此项突破将加速集成电路测试装备的自主化进程,有效破解芯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
(二)基于机器学习的新材料创新与开发——施荣沛
哈工大(深圳)材料学院副院长施荣沛
施荣沛教授在题为《基于机器学习的新材料创新与开发》的学术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深圳校区材料基因与大数据研究院的刘兴军、施荣沛教授团队的前沿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整合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出数据驱动的材料研发新路径,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新型钴基高温合金多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中,团队创新性地将材料学理论、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多目标优化算法及配套设计软件。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宝钢、中铝、中航工业等企业的材料研发体系,有效提升了材料开发效率与产品性能。
报告还重点展示了团队在多个交叉领域的进展:基于机器学习的热电材料设计方法显著缩短了传统研发周期;采用深度学习框架构建的锂电池寿命预测模型展现出较高实用性;正在建设的智能材料制备系统,通过集成机器人标准化制备与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模块,初步实现了“性能需求-方案设计-工艺实施”的联动研发模式。
研究团队提出的“大数据库+人工智能”材料研究范式,通过构建结构材料智能设计平台,为按需定制材料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有力推动了新材料研发模式的转型升级。
(三)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王 轩
哈工大(深圳)原计算机学院院长、哈深资产公司董事长王轩
王轩教授以《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为题,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他全面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其在当下及未来的重要应用与潜在风险,勾勒出一幅深刻且全面的AI发展图景。
在演讲的开篇,王教授以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为线索,详细阐述了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的范式转变。他强调,在硬件革新与模型优化的双重推动下,深度学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AlphaGo为例,王教授深入分析了深度强化学习与蒙特卡洛树搜索技术在智能博弈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复杂策略求解中的巨大潜力。
接着,王教授详细分析了以ChatGPT、GPT-4等大模型为代表的多模态技术的优势及快速发展。他还提到,以OpenAI及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处理复杂推理任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同时,王教授剖析了国产大模型在市场竞争中的崛起趋势,指出其正处于快速追赶、逐步反超的态势。
王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中正展现出卓越的赋能效应,广泛应用于金融风控、军事指挥、新型抗生素合成、智能制造、影视教育、审讯博弈等诸多领域。
在肯定技术突破的同时,王教授着重警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与伦理挑战。他指出,AI大模型的对抗攻击风险、意识形态渗透隐患及隐私泄露问题亟待解决。王教授呼吁构建技术防护体系与常态化监管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智能化转型提供稳健支撑。
(四)微纳米金属粉体研发及规模化生产——赵维巍
哈深智材首席科学家赵维巍
赵维巍教授以《微纳米金属粉体研发及规模化生产》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导电浆料重要组成成分导电相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团队采用晶种介导法,通过精准调控晶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有效控制能垒大小,从而获得理想的反应物形状和粒径,成功合成了纳米级颗粒。为解决高活性颗粒在制备过程中的三大痛点,赵教授团队从制备多模态银颗粒入手提高材料的致密度,通过结合不同大小、不同形貌颗粒的优点,构建出具备更优越性能的导电浆料,经过20000+的配方积累,团队已能够精准实现产品定制需求。此外,团队还基于印刷电子、光伏电池、功率芯片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开展低温导电浆料研发,成功制备出高活性金属颗粒。
赵教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孵化成立了哈工大(深圳)首家产学研认证企业“深圳市哈深智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产品有效解决了光伏及半导体领域中金属纳米粉体的国产替代问题,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专家圆桌论坛:人工智能时代新材料产业机遇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与新材料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为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新材料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通过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产业生态的协同作用,新材料产业有望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圳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三、结语
本次“新材料+AI”专场活动的圆满落幕,不仅充分彰显了哈工大(深圳)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更为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精心搭建这一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本次活动成功地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与深度融合,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展望未来,哈工大(深圳)将继续砥砺前行,持续开展成果转化系列活动,依托深厚的科研实力,紧密结合深圳市的产业支持政策与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的转化进程,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哈工大智慧”与“哈工大力量”。
四、活动精彩瞬间